分享:不同成分與工藝對CQ級冷軋鋼帶的影響分析
隨著冷軋產品技術進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,用戶對冷軋產品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,對于普通CQ級冷軋鋼帶,亦要求具備一定的沖壓成形性能,并且市場的需求量較大。因此,加強對不同成分與工藝下的CQ級冷軋鋼帶的研究開發,具有重大的意義。本文通過開發DC01與SPCC兩個CQ級冷軋鋼帶牌號,實現不同組織與性能要求,實現連續退火CQ級的大范圍沖壓及應用領域,既可實現較大沖壓范圍要求材質較軟的沖壓件需求,亦可實現較高強度的較小沖壓變形的結構件需求,擴大了產品客戶群。典型的應用如圖1所示,DC01牌號用于汽車頂蓋件,其具有較好的沖壓成型性能;SPCC牌號用于家電電機端蓋,其具有較好的強度支撐效果。
1. 冷軋帶鋼生產
1.1 工藝流程
通過鐵水KR脫硫,運送至轉爐加入合金進行高溫冶煉,再通過RH精煉爐脫氣,將潔凈化的合格鋼水連續澆鑄為230 mm的鋼坯,定尺切割后進入加熱爐加熱至一定溫度并保溫一定時間,再進行熱軋粗軋(可逆式)與精軋(連續式)至較薄規格的鋼帶進行卷取,然后將鋼卷運至冷軋工序進行開卷酸洗與冷連軋至目標厚度的鋼卷,再開卷進行脫脂清洗后進行連續退火爐進行再結晶退火,之后進行平整、切邊、涂油等精整工序,最終生產出合格鋼卷,進行檢驗判定與包裝入庫。其主要工藝流程如下:
KR脫硫→轉爐冶煉→RH精煉→連鑄→熱連軋→酸連軋→連續退火→卷取→精整(根據需要)→成品檢驗→包裝→入庫。
1.2 化學成分控制
綜合考慮生產成本與力學證性能,不添加貴合金,采用C、Mn強化,且要求C含量不能太高,確保最終的沖壓性能。DC01與SPCC鋼帶的成分設計如表1所示。
熱軋與酸軋均采用連軋工藝。熱軋終軋溫度和卷取溫度是影響冷軋板性能的主要影響因素:熱軋終軋溫度略高于冷卻時鐵素體轉變的開始溫度Ar3,終軋后立即快速冷卻,獲得均勻的鐵素體晶粒,在冷軋退火后形成有利織構;高溫卷取有利于碳氮化物的析出和長大,降低連續退火再結晶溫度,提高塑性應變比r [1]。從不同冷軋壓下率上看,冷軋壓下率在80%左右,有利于提高金屬冷軋變形儲能,增加退火過程中再結晶的驅動力,有利于獲得較強的{111}有利織構和高的r值[2]。DC01與SPCC鋼帶的熱軋與酸軋主要工藝參數如表2所示。
冷軋退火采用立式連續退火爐生產。采用再結晶退火工藝,主要是消除冷軋變形后的加工硬化,使冷變形后的成品得到所需求的組織,消除內應力,降低硬度,提高塑性,最終獲得理想的深沖性能[3]。DC01與SPCC鋼帶的連退主要工藝參數如表3所示。
通過對退火后成品的DC01與SPCC鋼帶進行拉伸試驗檢測,取樣位置為鋼卷中間部位,寬度方向距離連部1/4位置,采用橫向試樣,靜態拉伸后所得力學性能如表4表示。
從以上性能可看出,DC01的屈服強度比SPCC低74 MPa,抗拉強度比SPCC低48 MPa,延伸率比SPCC高7%,HRB硬度比SPCC低7.6,說明DC01材質比SPCC更軟,沖壓成型性能更好,更適合較大沖壓范圍要求材質較軟的沖壓件需求;而SPCC強度較高,可實現較高強度的較小沖壓變形的結構件需求
通過對退火后成品的DC01與SPCC鋼帶進行金相顯微組織分析,在500倍下的金相組織圖如圖2所示。
從金相組織可看出,DC01與SPCC的金相顯微組織都是均勻的鐵素體+少量游離滲碳體,鐵素體呈塊狀,游離滲碳體呈分散的點狀分布于晶內和晶界,晶粒較均勻,不存在混晶等現象。其中DC01的晶粒比SPCC的晶粒粗大些,DC01的晶粒度約為9.0~9.5級,SPCC的晶粒度約為9.5~10.0級,晶粒大小與力學性能吻合,屈服強度較小的晶粒較粗,有利于沖壓成型。
通過對CQ級冷軋鋼帶DC01與SPCC的研究,制定了適合與山鋼日照公司2030冷軋生產線的生產工藝方案,大大提高并穩定了冷軋退火卷的沖壓性能,滿足了客戶要求,達到同類行業領先水平。目前冷軋連退DC01與SPCC沖壓用鋼產品已成功打入小汽車、防盜門、家電等相關領域,經用戶反饋,CQ級冷軋產品的板面質量與尺寸精度良好、力學性能穩定,滿足JIS及EN國際標準執行及客戶的需求。
文章來源——金屬世界
1.3 熱軋與酸軋工藝
1.4 連退工藝
2. 性能與組織分析
2.1 力學性能
2.2 金相組織
3. 結語